01【学院简介】

预科教育学院肇始于1982年的民族班,1984年成立少数民族预科部,2018年更名为预科教育学院。现开设本预文科、本预理科、本预文科(一类模式)、本预理科(一类模式)四个本科预科专业,招收普通类、一类模式两个类别学生,培养来自四川省内少数民族聚居的三州(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十七县(峨边县、马边县、米易县、盐边县、石棉县、北川县、平武县、汉源县、宝兴县、兴文县、宣汉县、叙永县、古蔺县、筠连县、珙县、屏山县、荣经县)、两区(仁和区、金口河区)及新疆十六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承担了西南医科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11所省内本科院校的预科生委托培养任务。四十年来,预科教育学院向各院校输送了一万余名合格的大学新生,为四川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搭建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乡村振兴、经济繁荣、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运作有力、管理高效。领导班子现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构成,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团结和谐。学院内设管理机构有党支部、党政办、教科办、学工办、文科教研室和理科教研室,同时还设有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

02【学院精神】

4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预科教育学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院训院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三维一体,五育并举;院训:独特、潜能、卓越 ;院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教风:笃志立教,教人求真;学风:笃信好学、学做真人。

03【师资力量】

预科教育学院现有教职工19人,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高级职称占比50%;讲师及其他中级4人,占比33%。硕士学位13人,博士学位2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79%,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有民族教育情怀、教学经验丰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院有5名教师先后在国内外高校进修或访学;获得各级各类教学等级奖16人次,承担质量工程项目32项,出版教材1部(副主编);参与科研团队1个,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9篇,出版专著2部(副主编),参加国际会议4次;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27项。

04【教学设施】

学院有多媒体教室14间,计算机机房1间,教学用计算机73台。学生宿舍95间,3500平方米。运动场所2.9万平方米。近年来,学校平均每年投入经费约50万元支持预科办学,教学条件完全能够满足需要。

05【学科研究、竞赛】

预科教育学院成立以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不断践行三维一体,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大力开展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创建榴实坊育人工程,把学生培养成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富有特色、勇于创新能适应普通高校本科各专业学习要求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荣获了等级奖30余项。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大幅度提升。



79957FCFB0C4C9BC22EA5009294_AD62BD04_ADFA3

06【专业介绍】

预科教育学院现有本预(历史大类)、本预(物理大类)、一类模式本预(历史大类)、一类模式本预(物理大类)、本预(通识)五个本科预科专业。学制一年。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政治素质硬,文化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知识面较宽,具有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了解大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能适应新时代大学专业学习和未来地方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预科课程具有民族性、基础性、预备性和兼顾性等特点。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普通话、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体育、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华文化概论。  

基础知识课程平台:语文I、语文ll、语文I(历史大类)、语文I(物理大类)、语文Ⅱ(历史大类)、语文Ⅱ(物理大类),数学l、数学Ⅱ、数学l(历史大类)、数学l(物理大类)、数学Ⅱ(历史大类)、数学Ⅱ(物理大类),综合英语l、综合英语Ⅱ、综合英语l(历史大类)、综合英语l(物理大类)、综合英语Ⅱ(历史大类)、综合英语Ⅱ(物理大类)。

专业发展课程平台:历史l、历史Ⅱ、物理l、物理Ⅱ、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

素质拓展课程平台:美育(含美育实践)、劳动教育(含劳动实践)。

第二课堂课程平台:“榴实坊”育人工程系列活动。(2025年8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