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反复就是天才”这句话,我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之前在高二的时候听语文老师说这句话其实相当不感冒,觉得“反复就是天才”很片面,很喜欢抬杠,会马上反驳,如果你方向都没找到,有反复的动力吗?而且每一次尝试之后的经验也不一样,你就在原点的基础上来回反复有意义吗?(有对着干的成分哈哈)
但是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即合理”,那个时候因为过于的意气用事,静不下心,沉不下气来思考,而恰恰忽略了这句话所存在的合理性。
今儿看了基于心理学导论的文章,结合自己查的资料,来总结一下,对这句话获得的新的感悟。
“反复的力量”其实就是基于记忆本身的一种建构性。而记忆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记忆,分别是感觉记忆,也就是我们无意识状态下的一种扫一眼的记忆;工作记忆,也就是一次性记忆的极限的可以成为短时记忆;以及长时记忆,这个时候也可以称为肌肉记忆,以及内隐作用。
什么是内隐作用,其实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庄子口中的“无用之用,方有大用”的显现过程。作用于基底核以及小脑。是一类思维,一种行为,形成与发展的逻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在做决策时候的逻辑行为偏向以及情感走向。从而影响着这件事情的结果。
而要有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工作记忆达到内隐作用的话。需要的正是重复,反复。大家可以想想,市面上的一些所谓“五天改善记忆力”让你成为逻辑大师的营销,改变的是什么呢,改变的真的是你的记忆力吗?短期内仅仅只是记忆实操层面的方法吧,同时,应用的情景不同,也得合时和合地进行迁移。有人说,方法用对了,记忆力不就提高了吗?如果只是希望提高记忆实操层面的技能,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这会涉及到记忆的储存与提取。而不断地刺激大脑神经,改变神经递质链接的一个关键过程就是“反复”。
那我们该怎样高质量的“反复”来进行记忆,随时的储存和提取呢?
第一,加工一个或多个记忆的线索,也就是在刻意练习时要有一个“把柄”。把柄能够刺激勾连你大脑中关于这个回忆的事儿。不然很多时候可能就会很多时候话到嘴边,但是没有办法具体说出来,所谓的舌尖效应,其实就是缺少提取到记忆的线索。(其实这点在高中的时候背政治是深有感悟啊)
第二,也就是编码原则,特异性与情境的匹配度。编码时的情景与提取时的情景,越匹配就越容易去记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记忆宫殿”(哈哈,其实我记忆“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事”的时候就是用的这个方法,当时选择的情景载体是富乐中学时候的路径,和政治知识链接,现在依然可以记起相关内容)为记忆去设计一个情境。“不下水,你永远学不会游泳,永远要在实践中去成长,其实也是刺激记忆的过程。”身体的感觉远远比面部某个器官的感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真实。这样链接到大脑的刺激也就越深。(ps:其实想要说服别人让别人进入你为他设定的情境,这一点也很重要。即兴演讲亦然。)
第三,深入加工,和原知识产生推导链接,用马斯克的一句话,用“物理第一性的原理”去思考问题。”哈哈,这让我想起了数学公式和二级结论。甚至有些时候在考场上会让学生去推倒cos和sin的二级公式来源。其实就是这个理,表面上,他其实是加深了,你对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打通了推倒关系,他更能帮助的是你去思考,解决到一些前人没有处理解决掉的一些原问题,其实锻炼的是的一种创新思维,具有突破,与启发性。
除此之外,尝试反复加工记忆之后定期输出,也就是通过多次在大脑中搜寻线索刺激。输出,比对,纠正,这也就是费曼学习法的本质。而输出的效果,也不仅仅全部归结为记忆的深度也和当时我们自己的情绪处理有关系。
反复,从来都不是基于暂时认知性障碍来回无意义地重复,而是有选择性的,有深度的,有原链接的一种高级思维加工方式。
在诗词中,反复是易安笔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内心,寥落悲苦,结合悲怆时代慨叹跃然纸上,它是一种抒怀。在生活中,如果身体给出反复的信号,比如说“”反复咳嗽,头疼”就代表需要关注自己着凉的身体了,它是一种警醒。在自然中,农耕时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作息方式,昼夜四季更替,以及太阳每天的升起和日落,告诉我们反复也是一种运行规则。
依稀记得,在高中第四本哲学书中,“关于认识的特点。”其中,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而反复性的佐证是“因为新事物的暴露有一个过程,而我们人的认知也有一个过程。”而我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反复性,才有认识的无限性,才能够在实践中一次一次识别认识的上升性,从而回到整个认识论的标题“探索世界的奥秘” 。
正是因为世界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可视不可视的反复,经年的融合和沉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客观世界,“物质决定意识”也正是基于我们今天依然在不断反复,不断更替的客观世界,才有了我们多彩丰富,不断迭代的认知。而反复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在加深自己的人生体验,是在加深我们链接这个世界根植的厚度。
所以,对“反复”更多的不是一句评价,也并不是一次利用,更多的应该是怀有一种敬畏。在这里,我想,对高二时过于功用的我的行为作出反思,但同时我不会放弃对一个合理现象背后原理的追问和思考。因为这样,才能打捞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体悟,来描摹自己成长的年轮。
正如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所说的一样“因为来自世间走一遭,最可怕的不是消失,而是遗忘。”
供稿:陈柃洁
编辑:周俊萍
编审:李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