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师初心——孔子师德观与当前师德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24-12-26 作者: 编辑:预科教育学院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12月25日下午14点30分,一场深度聚焦孔子师德师风的讲座于阿坝师范学院南校区F栋203教室圆满开展,同学们齐聚一堂,共同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探寻师德师风建设的智慧源泉。

讲座由副教授宋芸主讲,其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对孔子思想的深入研究,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孔子师德观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更是现代教育师德建设的宝贵财富。讲座过程中通过批判性分析和现代诠释更好地挖掘了孔子师德观的现代价值,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主讲人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孔子的伟大教育理念,深入剖析《论语》,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主张不论贵贱、贫富、智愚,都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这启示现代教育工作者要打破教育的壁垒,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应因学生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等因素而区别对待,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例如,在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应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优质教育。

孔子一生都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现代教育工作者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持续学习专业知识,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在谈及师德修养时,孔子的言传身教之道成为重点解读内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一生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为弟子们树立榜样,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着为人处世的道理与道德准则。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对礼仪的遵循,还是面对困难时的坚毅态度,都深刻影响着弟子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生动诠释了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成长的关键作用。孔子以自身的品德和行为影响学生。现代教育工作者应注重自身修养,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道德楷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此次讲座深入浅出,让听众深刻领悟到师德师风的核心要义,为当代教育者在教育理念更新、师德修养提升等方面提供了宝贵借鉴,激励着广大教育工作者传承孔子的教育智慧,以更加高尚的师德和专业的素养投身教育事业,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续写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供稿:宋芸

编辑:旦真卓玛

编审:刘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