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人才培养方案(2021版)

发布时间:2022-02-07 作者: 编辑:预科教育学院 来源: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适应国家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管理办法》(教民〔201011号)和《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办好新时代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的意见》(教民〔20204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素质硬,文化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知识面较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干精神,了解本专科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能适应新时代大学本专科专业学习和未来地方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

(一)知识目标。按照“加强基础、增强能力、拓展知识面”的要求,少数民族预科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强化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汉语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汉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掌握英语基本语法知识及听、说、读、写、译能力;初步了解计算机原理和技术,比较熟练的操作和运用计算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终身学习理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

(二)能力目标。通过预科阶段严格的教学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基础理论知识,为适应本专科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劳动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成为有情趣、有品位、有健全体格和人格的人,在民族文化传承和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培养原则

(一)德育优先。预科学生必须了解民族预科教育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预科各门课程、教材要全面融“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要注重挖掘内在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使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夯实基础。根据民族预科课程设置“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的原则,重点突出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通过多讲、多读、多练等方式,夯实基础知识、深化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能力,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三)兼顾专业。在突出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时,可根据文史、理工学科特点,分别开设国学、普通话、写作、历史、物理、生物、化学等课程,以兼顾各专业学生学习。

(四)因材施教。预科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背景和个性差异较大,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同。教育教学中,按照分批次、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思路,根据当年招生录取情况,适时混合编班或合班授课并建立帮扶机制,以先进学生带动后进学生。

(五)增强能力。增强预科生的能力培养,主要是对预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进行培训,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四、修业年限

全日制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学制为一年。

五、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设置体系

在强化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

(一)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类型

目标

培养途径

通用知识

思想政治

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等。

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思政、“榴实坊”工程系列活动等

人文知识

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知识、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历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等。

系统学习基础课程、人文知识和美育专题讲座、“榴实坊”工程系列活动等

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

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 的原则,通过“补”、“预”结合,进一步扩展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兼顾不同专业,夯实学生基础等。

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并开设相关专业发展课程、学科竞赛等





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使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概括能力、动手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

基础课程强化训练、实行晚自习制度、开设学习方法专题讲座等。

表达能力

具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能明晰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善于人际交往、尊重和倾听他人的表述,能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强化汉语读、写训练;强化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训练,开展中英文演讲比赛等

创新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实践能力。既能创造性设想,又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开创学习新局面。

计算机课程学习、基础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训练、运用等

协作能力

有明确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理解、关心和尊重他人,具有同理心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班团集体活动、“榴实坊”工程系列活动等

劳动能力

培训学生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等

思想素质

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思想积极向上,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榴实坊”工程系列活动等

政治素质

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入学教育、主题班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党团校、“榴实坊”工程系列活动等

文化素质

培育学生科学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成为有情趣、有品位、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民族文化传承和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氛围、“榴实坊”工程系列活动等

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技能。

开设体育课程,开展体育竞赛等

(二)课程设置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普通话、计算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基础知识课程模块:语文(阅读)、数学、英语(综合)

专业发展课程模块:语文(写作)、英语(视听说)、英语(语法)、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国学

素质拓展模块:美育实践、劳动实践、“榴实坊”工程

六、培养特色

(一)坚持“夯实基础、预补结合、重视培养能力与提高综合素质、鼓励创新”的培养模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学兼优,能适应本专科各专业学习要求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合格学生。

(二)区别于本专科阶段的教学与管理,实现由“补习型”向“提高型”转变;实施“榴实坊”工程,开展第二课堂系列活动;实施“游学行动”,即专业认知活动。

七、课程考核方式

(一)考试课程:语文(阅读)、数学、英语(综合)

(二)考查课程:计算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语文(写作)、普通话、英语(视听说)、英语(语法)、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国学。

八、结业标准与专业推送

(一)结业标准

1.符合德育培养目标要求;

2.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经学校组织考试合格。

(二)专业推送

按照《阿坝师范学院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推送办法(试行)》执行。